简介
内容简介
「此书足以解开学生及学者对穆斯林世界的疑惑。」
─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教授Richard W. Bulliet
进入伊斯兰历史的最佳敲门砖
历史上的伊斯兰世界涵盖了多种语言、种族与文化,东起印尼、东南亚,西至北非、西班牙,幅员之广大,要了解多元庞杂的伊斯兰历史,似乎令人望而生畏。
《伊斯兰朝代简史》让对伊斯兰历史有兴趣的初学读者,也能够一次掌握各地区的文明历史,名列186个朝代的统治者及在位年份,并简洁描述该时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。
对于世界历史的研究者,《伊斯兰朝代简史》则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参考资料,以地区分类,再罗列各个伊斯兰朝代的精确编年,考证扎实,方便研究者查找。 《伊斯兰朝代简史》更弥补了在台湾伊斯兰历史研究的缺憾,提供简明又全面的历史叙述,开展世界史观。
笔耕不缀的伊斯兰历史大家──博斯沃兹
投入伊斯兰历史研究的学者绝对熟悉这个名字──艾德蒙德‧博斯沃兹。他是半世纪以来最伟大的伊斯兰历史学家之一,曾任教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、艾希特大学、圣安德鲁斯大学,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,拥有关于伊斯兰、阿拉伯、伊朗与土耳其研究的广博知识。
在伊斯兰历史研究领域,博斯沃兹无疑是最多产的一位学者,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,曾写下数百篇期刊文章与二十多部专著,担任《伊斯兰百科全书》主编,并撰写超过两百条条文。
他对知识的热爱所散发的能量令人敬佩,即使末年高龄八十七岁,也从未停止学术写作,卓越贡献难以尽述。
本书特色
★东起印尼,西至西班牙,一本书涵盖幅员广阔的伊斯兰历史,一次掌握最完整的世界史观!
★从穆罕默德建立伊斯兰教,到1980年代的印尼,详列186个伊斯兰朝代的主要统治者,简述重大历史事件,轻松看懂伊斯兰历史。
★英国伊斯兰研究大家博斯沃兹,精确考证年代与史实,写下入门之作,已被翻译成阿拉伯文、波斯文、俄文、法文等多国语言。
作者简介
作者简介
艾德蒙德‧博斯沃兹(C. Edmund Bosworth, 1928-2015)
英国历史学家、东方学家,专长为伊斯兰、中东与中亚历史文化研究。曾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荣誉教授、艾希特大学客座教授、《伊朗百科全书》(Encyclopædia Iranica)的顾问编辑,另外还曾担任《伊斯兰百科全书》(Encyclopaedia of Islam)主编之一,其中有近两百篇文章出自博斯沃兹之笔。
除了百科全书和各大学术期刊的数百篇文章,博斯沃兹一生著作等身,曾著《嘎兹纳朝:阿富汗与东伊朗的帝国》(The Ghaznavids, their empire in Afghanistan and Eastern Iran 994-1040)、《阿富汗与中亚的伊朗中世纪史》(The medieval history of Iran, Afghanistan and Central Asia)、《阿拉伯人、拜占庭与伊朗:早期伊斯兰历史与文化研究》(The Arabs, Byzantium and Iran. Studies in ea
章节
- 导读:伊斯兰世界历史简述(林长宽)(第5页)
- 编辑体例(第51页)
- 参考文献缩写对照表(第52页)
- 导论(第54页)
- 第一章 哈里发时期(第75页)
- 1. 正统哈里发时期(第76页)
- 2. 伍麦亚朝(第80页)
- 3. 阿巴斯朝(第85页)
- 第二章 西班牙地区(第97页)
- 4. 西班牙伍麦亚朝(第98页)
- 5. 西班牙统领侯国(第104页)
- 6. 嘎尼亚部族(第125页)
- 7. 纳斯尔朝(第128页)
- 第三章 北非(第135页)
- 8. 伊德里斯朝(第136页)
- 9. 鲁斯塔姆朝(第140页)
- 10. 米德拉尔朝(第144页)
- 11. 阿格拉布朝(第147页)
- 12. 卡勒卜朝(第150页)
- 13. 吉尔朝与罕玛德朝(第153页)
- 14. 穆拉比特朝(第158页)
- 15. 穆哈德朝(第162页)
- 16. 马林朝(第167页)
- 17. 阿布杜─瓦德朝(第173页)
- 18. 哈夫斯朝(第178页)
- 19. 瓦塔斯朝(第185页)
- 20. 萨俄德朝(第188页)
- 21. 阿拉维朝(第194页)
- 22. 胡笙统领政权(第199页)
- 23. 嘎拉曼里朝(第203页)
- 24. 萨努希道团政权(第205页)
- 第四章 埃及与叙利亚(第209页)
- 25. 图伦朝(第210页)
- 26. 伊赫胥德朝(第213页)
- 27. 法蒂玛朝(第216页)
- 28. 米尔达斯朝(第222页)
- 29. 叙利亚尼查里伊斯玛仪里派(暗杀派)(第225页)
- 30. 艾尤布朝(第228页)
- 31. 玛姆鲁克佣兵政权(第243页)
- 32. 黎巴嫩的玛安统领政权(第255页)
- 33. 黎巴嫩的胥哈卜统领政权(第258页)
- 34. 穆罕默德‧阿里家族政权(第260页)
- 第五章 塞尔柱突厥政权前的两河流域(第265页)
- 35. 哈姆丹朝(第266页)
- 36. 玛兹亚德朝(第271页)
- 37. 玛尔万朝(第274页)
- 38. 伍盖勒朝(第277页)
- 39. 努麦尔朝(第283页)
- 第六章 阿拉伯半岛(第285页)
- 40. 嘎尔玛提派的阿布─萨义德‧ 贾纳比政权(第286页)
- 41. 叶门的柴迪派伊玛目政权(第290页)
- 42. 济亚德朝(第298页)
- 43. 尤俄非尔朝(第300页)
- 44. 纳贾赫朝(第303页)
- 45. 苏莱赫朝(第305页)
- 46. 祖莱俄朝(第308页)
- 47. 哈姆丹朝(第311页)
- 48. 玛赫迪朝(第314页)
- 49. 拉苏勒朝(第316页)
- 50. 塔希尔朝(第320页)
- 51. 朱兰达家族(第322页)
- 52. 穆克拉姆朝(第324页)
- 53. 雅俄鲁卜朝(第326页)
- 54. 布―萨义德家族(第329页)
- 55. 苏伍德家族(第333页)
- 56. 奥恩氏族的麦加哈须姆大公(第338页)
- 57. 拉胥德家族(第343页)
- 第七章 西非(第347页)
- 58. 凯塔马利王国(第348页)
- 59. 松海王国(第353页)
- 60. 卡涅姆与博尔努政权(第358页)
- 61. 豪撒的伏拉尼政权(第370页)
- 第八章 东非(第375页)
- 62. 基勒瓦苏丹政权(第376页)
- 63. 帕泰岛的纳卜罕氏族(第382页)
- 64. 玛兹鲁伊家族(第387页)
- 65. 东非的布─萨义德家族(第390页)
- 66. 哈拉尔苏丹政权(第393页)
- 第九章 塞尔柱突厥政权前的高加索与波斯西部(第399页)
- 67. 夏尔万王国(第400页)
- 68. 哈胥姆朝(第407页)
- 69. 朱斯坦朝(第412页)
- 70. 萨吉朝(第415页)
- 71. 穆萨非尔朝(第417页)
- 72. 拉瓦德朝(第421页)
- 73. 夏达德朝(第424页)
- 74. 杜拉夫朝(第428页)
- 75. 布伊朝(第430页)
- 76. 哈萨努伊朝(第439页)
- 77. 阿纳兹朝(第441页)
- 78. 卡库伊朝(第443页)
- 79. 达布伊朝(第446页)
- 80. 巴万德氏族的将领(第449页)
- 81. 济亚尔朝(第454页)
- 第十章 塞尔柱突厥政权前的波斯东部与中亚(第457页)
- 82. 塔希尔朝与穆斯阿卜朝(第458页)
- 83. 萨曼朝(第463页)
- 84. 刹法尔朝(第467页)
- 85. 巴尼朱尔朝(第472页)
- 86. 希姆朱尔朝(第474页)
- 87. 伊里亚斯朝(第476页)
- 88. 穆赫塔吉朝(第478页)
- 89. 花剌子模王国(第480页)
- 90. 喀喇汗国(第487页)
- 第十一章 塞尔柱政权及其附庸国(第497页)
- 91. 塞尔柱政权(第498页)
- 92. 柏尔朝(第508页)
- 93. 赞吉朝(第510页)
- 94. 贝格提金朝(第515页)
- 95. 鲁俄鲁俄朝(第517页)
- 96. 阿尔图革朝(第519页)
- 97. 阿尔曼朝(第525页)
- 98. 阿赫玛迪勒朝(第528页)
- 99. 艾勒迪居兹朝(第530页)
- 100. 巴杜斯潘朝(第533页)
- 101. 波斯尼查里伊斯玛仪里派(第538页)
- 102. 哈札尔阿斯普朝(第541页)
- 103. 萨鲁尔朝(第544页)
- 104. 亚兹德大统领政权(第547页)
- 105. 古特鲁汗国(第550页)
- 106. 尼姆鲁兹政权(第553页)
- 第十二章 安那托利亚的突厥政权(第559页)
- 107. 东罗马地区的塞尔柱政权(第560页)
- 108. 达尼胥面德朝(第566页)
- 109. 蒙居杰克朝(第570页)
- 110. 萨勒图革朝(第573页)
- 111. 嘎拉希朝(第575页)
- 112. 刹鲁汗朝(第577页)
- 113. 艾丁朝(第579页)
- 114. 面帖舍朝(第581页)
- 115. 伊南吉朝(第584页)
- 116. 杰尔米扬朝(第586页)
- 117. 刹希卜‧阿塔朝(第588页)
- 118. 哈密德朝和特克朝(第590页)
- 119. 阿拉尼亚统领政权(第593页)
- 120. 阿胥拉夫朝(第595页)
- 121. 江达尔朝(第597页)
- 122. 帕尔瓦纳朝(第600页)
- 123. 丘班朝(第602页)
- 124. 嘎拉曼朝(第604页)
- 125. 也列特纳朝(第608页)
- 126. 嘎迪‧布尔汉丁政权(第610页)
- 127. 塔吉丁朝(第612页)
- 128. 拉玛丹朝(第614页)
- 129. 杜勒嘎迪尔朝(第617页)
- 130. 欧斯曼帝国(第620页)
- 第十三章 蒙古人与其中亚及东欧的继承者(第629页)
- 131. 中国元朝(第634页)
- 132. 察合台汗国(第639页)
- 133. 伊儿汗国(第645页)
- 134. 金帐汗国(第650页)
- 135. 克里米亚哥莱汗国(第658页)
- 136. 阿斯特拉汗国(第668页)
- 137. 卡赞汗国(第670页)
- 138. 嘎希莫夫汗国(第674页)
- 第十四章 蒙古政权后的波斯(第679页)
- 139. 卡尔特朝(第680页)
- 140. 穆查法尔朝(第683页)
- 141. 因朱俄朝(第687页)
- 142. 贾拉伊尔朝(第689页)
- 143. 萨尔巴达尔朝(第692页)
- 144. 帖木儿朝(第695页)
- 145. 黑羊汗国(第702页)
- 146. 白羊汗国(第706页)
- 147. 穆夏俄夏俄朝(第711页)
- 148. 萨法维朝(第717页)
- 149. 阿夫夏尔朝(第722页)
- 150. 赞德朝(第725页)
- 151. 嘎贾尔朝(第728页)
- 152. 巴列维朝(第732页)
- 第十五章 蒙古政权后的中亚(第735页)
- 153. 胥班朝(第736页)
- 154. 托盖‧铁木尔朝(第740页)
- 155. 满吉特朝(第743页)
- 156. 昆格拉特朝(第746页)
- 157. 敏朝(第749页)
- 第十六章 阿富汗与南亚(第753页)
- 158. 嘎兹纳朝(第754页)
- 159. 古尔朝(第759页)
- 160. 德里苏丹政权(第764页)
- 161. 孟加拉的总督与苏丹政权(第777页)
- 162. 喀什米尔苏丹政权(第788页)
- 163. 古嘉拉特苏丹政权(第794页)
- 164. 焦恩普尔的夏尔基苏丹政权(第799页)
- 165. 马勒瓦苏丹政权(第802页)
- 166. 马俄巴尔(马都拉)苏丹政权(第807页)
- 167. 巴赫曼朝(第810页)
- 168. 法鲁基朝(第816页)
- 169. 巴里德朝(第820页)
- 170. 阿迪勒朝(第822页)
- 171. 尼查姆朝(第825页)
- 172. 伊玛德朝(第828页)
- 173. 古特卜朝(第830页)
- 174. 阿尔衮朝(第833页)
- 175. 蒙兀儿帝国(第836页)
- 176. 孟加拉的纳瓦卜政权(第844页)
- 177. 阿瓦者的纳瓦卜政权(第847页)
- 178. 海德拉巴德的尼札姆朝(第850页)
- 179. 迈苏尔的穆斯林政权(第853页)
- 180. 阿布达利朝与阿富汗王国(第855页)
- 第十七章 东南亚与印尼(第861页)
- 181. 麻六甲政权(第862页)
- 182. 亚齐苏丹政权(第865页)
- 183. 马塔拉姆朝(第870页)
- 184. 梭罗苏丹政权(第873页)
- 185. 日惹苏丹政权(第876页)
- 186. 汶莱苏丹政权(第879页)
- 朝代支系一览表(第885页)
- 阿拉伯文拼音对照表(第901页)
- 索引(第902页)